回到顶部

收起

活动票种
    付费活动,请选择票种
    展开活动详情

    活动内容收起

    作为田野的珠江三角洲-05.jpg



    过去20年,围绕珠三角的地方实践和文化研究,形成了一道丰饶的语词景观,“大跃进”、“广东快车”、“cantonbon”、“广东主义”以及时下的“大湾区”,都是基于珠江三角洲这块潮湿而躁动的土地所展开的话语的生产,它们或坚硬,或松软,彼此之间,既是一种观念的博弈,也是书写过程中的语义叠加,语义的粘合与行动的联合,构筑起了今天的珠三角的地貌与地理。

    坪山美术馆四季学术沙龙继推出“行动想象”和“焦灼的屏幕”之后,于11月21日推出第三期沙龙,将主题聚焦于这片作为“行动者的田野”的三角洲地区。我们邀请了6名艺术家和学者基于他们的实践进行主题演讲,并邀请了两名青年学者作为沙龙的评议人。我们期望这次沙龙一方面开掘过去20年这个地方的沉潜与隐秘的话语资源,同时也将珠江三角洲作为一个对象与主体进行审视与考察。

    此次沙龙由坪山美术馆主办,《打边炉》策划。这也是这个系列沙龙的第三期和2020年的夏秋季场。可扫描以下二维码报名。





     

    上半场

    时间:2020年11月21日13:00——15:30


    主持:刘晓都


    WechatIMG82895312ae73cfd9ca27a19336b18b77.jpeg

    坪山美术馆馆长


    评议人:袁长庚


    袁长庚.jpg

   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(文化人类学),现任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中心助理教授。研究问题主要集中于医学人类学、伦理与文化以及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文化表达。近年来致力于推广非虚构写作的研究和教学。



    演讲人





    标靶时代的乡村世界:以顺德青田村为例


    渠岩.jpeg


    渠岩

    艺术家,广东工业大学城乡艺术建设研究所所长广东工业大学“百人计划”特聘教授,硕士生导师,中国艺术乡建的发起者与实践者。


    今天,乡村面临的机遇不再停留于落后、封建和愚昧的修辞中,而成为改革者、建设者与理想者高度关注的开发对象、建设对象和知识对象,它已转世为后工业时代的宠儿,使其成为市场和建设中的核心对象,各个主体竞相角逐乡村。除社会治理和经济开发之外,艺术家成为了介入乡村建设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。在不可扭转的变革力量面前,艺术家沟通、协商及调动各方之力,以协作当地人嫁接、催生和点燃在地生命力的星星之火。艺术家力图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来“融合”乡村,实现人与自然、人与社会、人与世界的“和解”,重建乡村的“情感”共同体。消解“去地方化”的同质设计,呈现构筑乡土社会和恢复文化主体性的多种可能。真切关注乡村自治权利的复归,在地关系的重建与礼俗香火的延续。


    我们通过在岭南青田乡村的具体实践,接续依稀可辨的历史线索与仅存的文明余烬,成为构建乡村礼俗文明的社会现场。所以,对我们而言,艺术介入乡村,重要的不是权威与观念史上的艺术,而是实践意义上的公共美学行为,或是说一种为提升真切的人性以及良知的美感而来的社会行动剧场。在此意义上,艺术介入乡村便超越了治理意义上的乡村建设,指向用善美的行动消融现代性分裂,用神人共舞及众人欢腾之力,修复此世与彼岸、处境与追求的共同体精神。





    水流与水速:珠三角的当代艺术生态


    樊林.jpeg

    樊林

    艺术史学者,批评家,策展人。现为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,广州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。主要致力于西方美术史教学、研究、写作;当代艺术批评,展览策划。


    新世纪以来珠三角艺术发展呈现出的自觉与行动,凸显了文化的当代属性,亦与社会结构、社会情境具有本质上的现实勾连。当代艺术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因时间、事件、社会结构、国际交流等不同维度产生了复杂多元的特性,显现在创作、展览、文本和传播当中。重新界定艺术生产的语境,观察相关联的组织语境,以及讨论艺术创作参与社会结构的广度,属于目前值得聚焦的论题。


    出于艺术史学者的考虑,我希望在对艺术生态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,梳理出其中的主要层面及线索,展开一部当代问题史并进行探讨。围绕存留知识生产的结果,梳理已发生现象,勾勒艺术生态组织的多元层次,建立现象之间的联结。描述近年来艺术角色的转变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种种关联,共同描绘各个艺术机构之间不同的组织结构、艺术实践、在地性以及增长变化情况。对艺术史在描述这一时间段的词汇,是否形成双向的修正补充,也属于观察的重点。





    广东的日与夜:公共艺术与城市精神


    沈少民.jpeg

    沈少民

    当代艺术家,现生活﹑工作于中国北京、深圳和澳大利亚悉尼。擅长多领域、跨媒介创作,作品涵盖装置、影像、纪录片、观念绘画、诗歌、互动公共艺术等。现担任深圳市民中心国际艺术家版灯光秀总导演、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公共艺术研究所主任。


    珠三角的景观,在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“白天的景观”,那是经济奇迹所塑造的物理形态,清晰可见,让人惊叹,那么广东之夜呢?是春风沉醉的夜晚,还是被群魔乱舞的声光电所比划的狂欢盛宴?在中国的城市化浪潮当中,对于城市的形象定位与审美标准,集中到视觉上便是四个字——灯火辉煌。好像只有灯火通明的夜景,才能贴上“大都市”的标签。城市夜晚的“温度”,正在被无意义、无节制的光所消耗。光的滥用,已与审美相差甚远。


    光的本质其实关乎人的精神健康,怎么用好光是一个科学问题。城市中的失眠者、抑郁者、失意者、自杀者,和城市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,而光的滥用对这些都市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。一、不夜城严重的破坏了日出夜息的自然规律,人的生物钟无法真正适应白夜。光的刺激使人失眠,光亮之下人体无法合成一种促进睡眠的物质——褪黑素。缺乏褪黑素人必定要失眠,长期失眠的人在城市是不在少数的。二、光的温度影响人的情绪,有研究表明冷色的街灯和自杀人群有潜在的关联。苍白的LED灯使城市缺乏温暖,大量五颜六色不断变幻的灯光使人精神紧张,心神不宁。三、城市的灯光竞赛极化,城市的夜晚缺乏整体的美感考虑,城市不能给人归宿感和温暖。


    风靡一时的灯光秀,成为沉醉之夜的新潮流,是张扬的技术与雄厚的经济实力的联袂演出。那么,我想提出一个问题,经历了四十年的地区振兴之后,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黑夜与光明?在还未发明电灯的时代,人类使用篝火或是追寻星光,只为在黑暗中得到安全与温暖。在这场夜间的行动中,艺术家除了卷入,关注视觉上呈现,是否还应该关注光更本质的一面,光是温柔的、静谧的,为人筑起心灵的庇护。







    下半场

    时间:2020年11月21日16:00——18:30


    主持人:樊林 

    樊林.jpeg


    评议人:宋科

    宋科.jpeg

    哈尔滨工业大学(深圳)助理教授,于2017年获得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博士学位。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建筑史,曾担任墨尔本大学兼职教师,并曾工作于多家建筑设计公司。



    演讲人






    人民港:一种反思建筑学的提案


    冯原.jpeg


    冯原

    建筑学博士,文化批评家,跨界研究者,从事视觉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。现工作和生活于广州,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,中山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。


    过去150年以来,珠三角地区处于一个动荡的前沿,这种动荡事实上塑造了它的都市和乡村空间。我们可以找到三个历史接口,而一切皆缘自香港。自1841年起,香港就是个映照着中国近代史、并使它呈现不同面貌的镜子,这段历程,就保留在香港都市空间的演变上面。


    “人民港”所讨论的问题是建筑与都市,却并不依从传统建筑学和城市学理论,而是基于建筑和都市的社会学研究。以多系列的虚拟和再造的观念影像产品作为载体,通过直观影像中可视的表征来反映隐性的意志,使隐性“显性化”。





    慢进与塑造:从“大跃进”到跨地域想象


    蔡影茜.jpeg

    蔡影茜

    生活工作于广州,现为广东时代美术馆首席策展人。她的写作收录于各类杂志及出版物,近期关注的主题包括性别流动、离散的现代性以及南部星图中的非国家乌托邦等。


    自疫情以来,极化和破碎的现实成为社交媒体上的日常,在一个景观化却难以相互接触、了解的世界当中,美术馆的桥梁角色岌岌可危。如何突破地缘信息领域的界限,将策展拓展到美术馆和展览之外,参与到公共知识、社会过程和跨地域想象的渗透和联结网络之中,成为后疫情美术馆重塑的关键。


    作为文化遭遇的产物,时代美术馆是本土实践者和知识人对库哈斯冲突的、差异化的珠三角“大跃进”美学的再调解。从抽象的“建筑—社区”模型和固化的地区身份出走,时代美术馆近年的项目逐渐从展览制作,转向社会关系和想象力的再生产,公共知识的重新分配和超越地缘/信息边界的合作上。





    珠三角的中国和中国的珠三角


    唐克扬.jpeg


    唐克扬

    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,建筑师、写作者,专于文化、公共类空间的研究与实践。著有大量艺术、建筑方面的论著,曾出版包括《美术馆十讲》、《设计学院的故事》在内的多种艺术设计教育著作。


    库哈斯是首批认识到珠三角代表的“中国(城市发展)现象”的西方观察者。但是,珠三角究竟是一种中国现象的缩影,还是诸多中国现象之一种?前者很容易变得过于简单化、类型化(stereotype)及自我收缩,其意义往往被它的图像的能量消解,后者则服从于一个巨大中国内部结构所具有的天然张力。


    深圳本身就是这种悖论的产物,它既是中国的,又是南中国的。它既具备显著的气候特点、生活方式,带着由此地缘诞生出的优点,比如开放性(景观)、灵活性(变化)和临时性(速度),又在巨大化(bigness)的前提下瓦解了其本地特色,变成了库哈斯心目中一个缺乏地缘特征的中国。正如爪哇、上海、哈尔滨相对于鹿特丹都是“东方”——中国,不分南北,也正如大写化的“北京”,这种意义的“在地”与另一意义的“在地”,往往也是互相消解的。




    截屏2020-11-17 21.51.21.png


    四季学术沙龙是坪山美术馆发起和主办、《打边炉》联合策划,以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为周期的常设性学术活动。该沙龙立足坪山在地文化的现实情境,强调跨学科、区域和国际对话,致力于建立坪山与全球艺术网络的互联,为地区发声,为建构坪山当代文化的多样性助力。



    举报活动

    活动标签

    最近参与

    • 千里之行123
      收藏

      (4年前)

    • 天狼欣
      收藏

      (4年前)

    • 神经蛙
      收藏

      (4年前)

    您还可能感兴趣

    您有任何问题,在这里提问!

    为营造良好网络环境,评价信息将在审核通过后显示,请规范用语。

    全部讨论

    还木有人评论,赶快抢个沙发!

    活动主办方更多

    打边炉DBL

    打边炉DBL

    《打边炉》(DBL)由编辑、艺术评论人钟刚于2015年3月在深圳创立。 作为艺术媒体,《打边炉》坚持“立足地方、独立发声”的编辑方针,聚焦艺术的现场及其文本,迄今已推出“吹水史”、“空间论”、“村角亭”(与UABB合作)、“三个问题”、“DBL评论”、“做展览”等多个持续性的、具有传播口碑的栏目及项目。《打边炉》是2017年珠三角地区两大展览(深港城市\建筑双城双年展和广州影像三年展)唯一共同的“特约新媒体合作伙伴”。 作为策划机构,《打边炉》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、深圳满京华美术馆、东莞21空间美术馆、Ole'精品超市、广州设计周合作推出多个线下论坛及沙龙。其中,由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与《打边炉》共同策划、主办的“日常连接与艺术主张:艺术自媒体论坛”、“艺术家在田野:珠三角工厂考察”(东莞21空间美术馆合办),连续获评“全国美术馆优秀公共教育项目”。

    微信扫一扫

    分享此活动到朋友圈

    免费发布